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知識與實在]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在亞里斯多德的觀念裡,我們所看到的事物是由該事物本身的基礎和形式所構成,而變動,在其觀點來看,則是在同一事物的基礎下,從一個形式(缺失)轉化成另外一個形式的過程。基礎是在兩個元素中一個被動的本源,或者是三個元素中影響剩餘兩端元素的本源;型式在我的理解上可視為在事物某些特定不變基礎外,可以產生變化的特質。就去墾丁玩耍皮膚由白色曬成黑為例,其中變動是以人的皮膚為基礎,先不論各種人種對於膚色的相對觀點不同,在此區分其形式則有白色的皮膚和黑色的皮膚。在去墾丁玩前,人的皮膚是白色的,而為何去墾丁玩之後會變黑色呢?在亞里斯多德的觀念哩,陽光中紫外線應該算是影響白色的皮膚和黑色的皮膚這兩端元素中間的第三元素,當人沐浴在陽光下時,她的皮膚便會受到陽光中的紫外線影響,由白色的皮膚(缺失)逐漸轉換成黑色的皮膚(型式),但皮膚本身的基礎沒任何的變化,只有從白色的皮膚變成黑色的皮膚上,形式的轉換罷了。

柏拉圖的觀念中,現實世界裏面的事物是由各個信念所組成的,而知識和數學才是知識的對象,重理念大於現實事物。而在我看來,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對於這世界的觀點似乎截然不同,他認為在現實世界裡有些東西是本身就因自然而存在的,自身擁有運動根源,例如土、水、汽、火,而其他東西則是因為自然存在的事物加上某些形式,變成由於自然而存在的存在,該物身並不擁有運動根源。然後又將視物分類為四大因,分別為構成事物物質上存在的物質因、塑形外在或定義的形式因、改變形式的潛在力的動力因還有一件事物存在目的的目的因。故就從認識這世界角度的觀點,我認為亞里斯多德並不認同柏拉圖的信念和知識說,雖然都是追求知識,兩者方法不同,亞里斯多德偏向從現實事物思考其基礎和型式,事物的基礎就是其本身,並無超出事物範圍外的型與其對照,就現代講法上,比較注重唯物,柏拉圖則是相信世上每個事物都有超出其存在的形本身做一對一照映,就現代的講法,就幾乎是純粹唯心的看法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