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個SUMMARY寫得跟翻譯一樣==
第一個國民所得的估計是由英格蘭的Petty於1665年所產生出來的,其後的估計的精進可分成二個主要的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在一次大戰前,由少量的獨立研究者進行,除了智識外的好奇,其動機主要是受國家主義影響,想要比較各國之間的經濟表現。
以前的資料往往是不齊全的,但隨著政府管理的需要,則統計資料的完備性日漸改進。之前有關國民所得的概念,僅是理解性的,但到十九世紀時,則有三種測量的方法去估計國民所得,分別是要素收入法、最終支出法和附加價值法。但這些估計出來的結果的有用性由於缺乏連續性的時間序列和更詳細的資料細節,而無法進行更複雜的分析。且這些作者所做出的估計不是用來作為普遍使用的用途,而是作為他們研究主題所產生出的特定資料,但仍對經濟會計有所貢獻。
17世紀時,英國的Petty定義"income of the people"為"Annual of the Labour of the People"和"Annual Proceed of the Stock or Wealth of the Nation"之總合,後者為利息、利潤和地租之總合。其採用double-entry的方式計帳,故相對於收入面的帳外,另還有個支出面的帳戶,Petty稱為"Annual Expense of the People,由公部門和私部門的消費和扣去當期支出所剩下的剩餘,後者是King所稱的"yearly increase of wealth"。由於Petty用人均消費乘以人口來評估當期消費,他預計家戶產出的價值是透過市場交易過後所得價值計算,故Petty的估計與當今的國民所得的概念有些相似。
接著於十八世紀,法國重農學派的Quesnay對於國民所得有更狹隘的定義。Quesnay和其追隨著將國民所得的來源全歸咎於農業,相信農業產生地租或"produit net",其高於勞動和資本的成本。其概念有額外的益處,有助於迫使其作者專注於揭露農業和其他經濟部門之間產品和流動。Quesnay的經濟表為現代國民所得帳和投入產出表的先行者。重農主義者也強調提供替代和修復資本財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農業),是為了維持所得的循環流動。因此,這也是重農學者提倡以”impot unique”的地租稅來改善法國繁雜的租稅系統。
當代經濟學之父,Adam Smith,同意大部分重農學者的論點,但他不同意重農學派對於國民所得全歸於農業的概念,他認為所有商品的生產和分配都是具生產性的。他認為製造葉和分配生產所產生的貿易是能對生產者產生淨收入,也就是利潤,如同在農業對地主所產生的淨收入為地租一樣。但Adam Smith對生產的概念限制於商品,而不將服務納入國民所得之計算,因為他認為勞動的價值都已經透過商品所展現出來了。此外,他認為國民所得為一”neat revenue”,由工資、地租和利潤所組成,而利潤有包含從原物料生產得來的利息,但非服務。所有對於服務的支出,他皆視為一種對”neat revenue”的移轉,移轉至”沒有生產力”的階級。這種概念是被認為是有爭議的,照其定義下,一個國家會透過多消費於耐久財,而少消費非耐久財和服務,因而增加儲蓄以利其資本累積。而當代經濟學家則指出特定無形的服務產出能增加生產力,且消費於服務能產生等消費於商品的同等效用。
Karl Marx認同Smith對於勞動區分為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的概念,認為生產性勞動的概念與獨立創造實物商品有關,且分辨所得和產品的不同(相對於Smith),藉由這兩個面向評估國民所得。就商品面觀察,他將價值定義為由消費者的商品和淨投資。Marx認為所得是由薪資、地租和利潤(在此利潤包含利息)組成。除了薪資,剩餘的構成加總為剩餘價值。該價值為勞工所創造,但是為資本的持有者所擁有,故Marx不同意由勞工提供勞務所構成的剩餘價值,被資本的持有者所擁有。此外,Marx計算資本替換的價值是以其總價值計算,而非其能額外生產的價值(newly produced value)。且Marx定義淨所得為資本補償,也就是附加價值,,同時批判Smith將薪資納入淨所得的計算,稱其與資本主義的哲學不符,Marx將生產產生的淨所得歸於資本家獨享。Marx的概念對於蘇聯和其他共產國家所運行的”物質生產系統”的會計帳影響深遠。但西方主流的經濟學家對於所得的概念,還是由Adam Smith的定義為主流,由Alfred Marshall發揚光大。藉由認定生產為與效用的創造,因此服務同等於實質商品,因而西方經濟學家對於國民所得的定義又回到”comprehensive-production”的概念上。此外,Marshall還清楚的區分總所得和淨所得的概念。
到了一戰後,A.C. Pigou將國民所得定義為由可以直接或間接以貨幣的尺度購得的商品和服務,Studenski認為其是一種”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oncept”,為了尋求客觀的估計過程,則傾向將國民所得和國民產出定義成經過有組織性的市場交易的最終財物,且計算非市場交易中重要且容易估算其價值的部分。
凱因斯在1930年代發表的”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其理論紮根於國民產出和所得。重視最終產出和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投資的重要性,也強調政府支出和收入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變數,可以引導產出和其他經濟變數的走向。凱因斯研究帳內各部門的行為模式和各部門間的影響關係,且說明貨幣和信用在景氣波動中所擔任的重要角色。這刺激了金融帳和資金流量帳的發展,以揭露在景氣擴張或萎縮時,資產和負債表的變化。自從二戰後,許多理論強調資產持有對於支出決定的影響,這使人們發展各個經濟部門的資表負載表,並且將其統一為一個經濟體的資產負債表。在二戰後,國民所得會計內的利息傾向將投資,除了一般的實體資產外,將無形資產也納入計算,使投資部門的定義更廣。
使用國民所得估計的國家在一戰後開始增加,其中Great Depression的發生無疑是其推手。在此作者以美國為例,說明國民所得帳在美國務實面上的發展、專業負責機構的設立,還有統計資料於發表頻率和收集資訊範圍,從一般的年報到月報,以及與地區為單位的各個資料。
在戰時,為最先受凱因斯潮流影響的英國仍是統領國民所得帳發展的領頭羊。在方法論上,英國將間接稅納入了國民產出的估計中,且開始試著採用Double Entry的基準來記錄國民所得帳,此方法隨後被其他國家廣為採納。
在美國經濟帳的發展,來得比國民所得和產出好。有Leontief的投入產出模型、Copland的資金流量和Morris的資產負債表和財富評估。接著作者介紹,於1964年Expert Group對於原本的經濟帳(Standard System of National Income)所做的改良,並介紹各個部位的詳細運作方式